【聯合報╱呂健吉/華梵大學哲學系副教授(宜蘭礁溪)】
2010.10.19 02:37 am
 

報載全民英檢明年將增辦初級及中級初試各一次,以因應考生日益增多的需求。全民英檢自西元兩千年以來,已超過四百三十萬人次報名,似乎參加英檢考試已成為全民運動。

報考全民英檢人數日愈增多,主要是許多大學及高中的甄選入學會採計英檢成績,逼得學生在參加基測或學測考試後,還要再去考一個英檢來判斷學生的英文能力。同樣地,在教育部要求各大學學生必須要以英檢做為畢業門檻之際,也讓大學生被逼參加英檢,因此英檢報考人數日愈增加。

教育相關單位不知如何思考全民英檢的機制?是否看見報考人數的增加,愈覺得英檢機制發揮功效,可以讓台灣學生的英文能力大大增加?

如果教育單位有此觀點,個人覺得這是教育部本身對台灣英文教育的一大否定。台灣的英文教學,依規定是從小學五年級(有些縣市更從小一開始)就納入正式課 程,再加上國中三年和高中三年的英文教學,總共有八到十二年的英文教學,並且在正式的升學考試中還有國中基測和高中學測的英文考試。但這些都無法判別學生 的英文程度與能力,卻需要另一個全民英文檢定的機制來肯定學生的英文程度,這不是在說這近八到十二年教育體制內的英文教學是沒用的嗎?

事實上,正式的英文教學已投入台灣甚多的教育經費與人力,更消耗學生許多的精力。但最後卻要學生再繳兩千元的英檢報名費外,可能還有另外近萬元的補習費, 其整體的費用比正式教育的費用有過之而無不及。看看以英檢為名的補習課程到處林立,書店中的英檢參考書汗牛充棟的情形,就可知道台灣的英文教育真的是有問 題。

在正式教育體制內英文教學已讓台灣學生深受其害,學了八到十二年還是開不了口。如今,多一個全民英檢,雖稍加重視聽說,但仍舊以閱讀寫作為主,即使是通過某種等級的考試也依舊開不了口。

如 果說,台灣的教育環境真的擺脫不了考試領導教學,建議教育單位就直接把全民英檢納入教育體制中,在國中就以英檢初級為標準來設定各項教學方針及考試內 容;高中就以中級初試為主;在大學就以中級複試為主,如此一來不就可以雙軌合一嗎?何必在原來的教育體制外,外設一個英檢制度呢?

目前主辦英檢的語言訓練測驗中心是財團法人,教育部沒有主控權,其每年的報名費收入就近億元,若外加其相關課程的補習費和書籍出版費也有相當可觀的收入。 此財團法人機構,何以可以藉著英檢考試就可有如此豐碩的收入呢?其對台灣的英文教育又有何貢獻呢?為何不能在正式教育體制中,就由國家的教育單位自設一個 英檢制度呢?

【2010/10/19 聯合報】

 

英文   英文寫作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olimey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